看重点:华为目前水平尚且停留在技术创新层面,还没有踏入基础理论研究。基础理论是什么?是我们这个社会技术的底层认知,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下的最客观定义。
很简单的例子就是:如果你统治着一个原始部落,你用枪,他们用箭,你会怕吗?如果这个部落的人整天想的是怎么把箭射得更远,用什么毒液效果更好,你会怕么?当然不会,箭始终是箭。但是如果有个人整天琢磨石头的构成,琢磨为什么木头可以燃烧这种东西,你就要小心了,因为他很可能造出火药出来。
这就是基础科学的重要性,没有基础科学上的突破,比如说粒子对撞机这种东西发现新的元素或者同位素,那么人类才有可能造出全新的材料,科技才会出现全新的进步。就像《三体》里面外星人为了阻止人类科技进步,直接封死了粒子对撞实验,让人类在基础科学上停滞不前。
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华为作为全球通讯领域的头部企业,5G通信市场的老大,目前在基础领域上依旧欠缺,实际上5G技术本来就是根据一个土耳其教授的论文拓展衍生过来的,用了10年时间从理论到落地。所以说6G网络想要诞生,耗时也不会短到哪里去。可能有人会说了,反正“G”代表的就是“代”的意思,只要之后大家再发布一个标准,随便优化一下定个“6G”不就行了,嗯......这也没什么毛病,只要大家认同就行。
实际上4G也好,5G也罢,指的是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解决方案,也就是各个移动设备到基站之间的传输方案,这个更换新的基站,更换手机内的基带芯片就可以实现。但是目前真正影响发展的不仅仅是这一块,更多的是上游的很多硬件设备需要等待时间更新迭代。
比如说光纤这个传输媒介,目前人类最快的商用光纤是海底电缆,最高峰值传输160T/s,看起来好像很快是吧?但是你要知道这些海底电缆是要链接各个大洲,上百个国家的网络信息。您能够理解用VPN看国外服务器的内容为什么延迟那么重了吧?想要提高传输速度,最核心的还是要做出更高效的反光材料才行。
比如说服务器和交换机这种设备,大家总会觉得为什么家里网络明明是几百兆,但是下载速度只有几十兆每秒啊?实际上问题就是出在硬件设备上,某个地区同时接入的设备过多,信息负载过大,处理不过来,自然就开始限速限流了,这就是很多小区住户发现为什么白天网络不好,尤其是下班吃过晚饭的或者周末的时候,因为同时用网的人数变多了。即便5G解决了手机与基站之间的传输和带宽问题,但是如果服务器不做升级,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。
比如说处理器和闪存芯片读写速度,一次跟做AI的朋友吃饭,我说目前限制AI使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?是算法还是传感器还是其它?他说其实是芯片的计算能力,目前我们移动处理芯片的运算能力无法满足运算要求,如果说完全实现自动驾驶,很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检测到前方道路上突然出现一个行人,等处理器运算做出反应的时候早就撞上了。存储芯片的速度也是一样的,读写速度如果不增加,5G网络再快,真实效率也会被上游的服务器给卡死。这些都需要新的材料才能实现,像石墨烯就是最有潜力的。
限制6G的核心,不是说制定什么样的标准,而是要等到基础设备的更新迭代。
1970年,美国著名脑神经教授电击一个恋患者的大脑,想改变他的性取向,将他变为“双性恋”或“异性恋”,没想到居然还差点成功了!
实验的结果,让全世界的很多科学家都大跌眼镜。
1970年,美国著名脑神经教授罗伯特.希斯偶然间看到同事的一篇小白鼠实验报告,
并且深受启发,脑子里也产生了一个的想法。
那篇报告里写着什么呢?
报告里面说:
“在小白鼠的大脑里,有一个特定的区域,专门用来控制性行为,只要电击那个区域,就可以让小白鼠产生非常强烈的兴奋感和性冲动。”
希斯不禁联想:
“小白鼠有这样一个特定的区域控制性行为,那么人脑也应该有,
如果像小白鼠一样对人脑特定的区域进行电击,
那么是否可以让一个人改变性取向?
将这个人变成恋或双性恋呢?
或是把恋的人变为性取向正常的人?”
想到这里,希斯教授就显得非常兴奋,
想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,同时也得了很多学者的支持,
这里讲一下,希斯教授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,
后来在杜兰大学当了一名心理学系主任,是美国乃至全世界顶尖的脑神经科学家,
文章来源:《同位素》 网址: http://www.tws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3/583.html
上一篇:同位素sci论文发表(杨振宁反对现在建大型对撞
下一篇:没有了